4月11日下午,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,介绍《上海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措施》)相关情况。澎湃新闻记者从问答环节获悉,平均每3.5个小时,上海就会诞生1家专精特新企业。目前,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.26万家,在全国首先突破万家大关。
澎湃新闻记者 李晶昀 AI创意
上海平均每3.5个小时诞生1家专精特新企业
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蒲亚鹏在答记者问时透露,上海自2011年起,就在全国率先实施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工程。上海实行“常年申报、达标即享”,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。如果按时间计量,平均每3.5个小时,上海就会诞生1家专精特新企业。目前,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.26万家,在全国首先突破万家大关。
上海专精特新企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,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。近两年营收平均增长率7.6%,5000余家企业净利润增长超过20%。今年1-2月,上海全市规上工业、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产值(营收)同比分别增长3.8%、13.2%,高于全市1.3和6个百分点。同时,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,全市四成A股上市公司、七成独角兽企业都来自专精特新企业。
上海专精特新企业主动服务国家和本市重大战略,持续加大创新投入,实现了强创新、可持续、高价值发展。八成以上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发挥“补短板”“锻长板”“填空白”重要作用,GPU、大飞机、邮轮、千帆星座、AI大模型等重点领域,都有专精特新企业的身影。专精特新企业贡献了全市七成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,平均研发强度超过10%,知识产权总数超52万项,户均知识产权44.8项。
目前上海专精特新企业“更年轻”,近一半的企业成立不满10年,七成以上创始人创业时不到40岁;“更新锐”,七成以上企业属于“3+6”产业领域,八成以上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;“更具全球视野”,超过2000家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,智能服务机器人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、新材料、基础软件等纷纷出海,成为拉动出口的“新引擎”。首批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,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到九成。
增设量化指标,实现数据跑路
蒲亚鹏称,这轮政策出台,他们想完全站在企业角度。
“把政策原先定性的内容尽量减少,定量的内容尽量增加,政策数字化要素尽量增加。 ”蒲亚鹏表示,“比如,以往我们经常会说企业的经营比较良好,管理比较健全,像这样的指标在政策中其实很难量化。所以我们在这一轮的政策中设定增长目标或设定企业研发强度,都按量化指标来设定。在这一前提下,我们衡量企业时就可以用政府的公共数据,让数据跑路解决申请和兑现问题,实现政策‘免申即享’。原先是专家评审,现在是用数据分析,原先企业跑路,现在是数据跑路,减少了政策在兑现过程中的环节。”
蒲亚鹏分析,企业版政策有几个简单的逻辑:第一,把政策文本中面向政府的内容都删去了,给政府部门提要求的内容没必要让企业看。第二,把政策模块化地拆解,以往可能了解政策要把全文通读才知道怎么用,现在是关心哪条就看哪条,比如具体内容、得到什么支持、从什么渠道申请,看一条就可以解决。
国内首批开源专利公开挂牌
“专精特新”的灵魂是创新,知识产权保护举足轻重。
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慧介绍,上海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,推动高校、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的“沉睡专利”向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实施转化,累计盘点专利约7万件,入库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4.3万余件,促成转化9200余件。深入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,推出“中低价交易、高频次流转”的“专利超市”,推出国内首批开源专利在全国技术要素市场公开挂牌,助力企业精准获取和高效实施专利技术。
与此同时,上海大力培育专利密集型产品,指导市场主体备案专利产品7164件,有207件被认定为专利密集型产品,其中 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产品占比超过八成。有效实施专利产业化,遴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进入国家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,本市成功入库的356家企业中,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有303家,占比超过85%。
2024年,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320亿元2223笔,其中七成为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专利商标质押贷款。
上一篇:单招对口升学策略
有话要说...